|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T0 O4 S) o6 u) X
2 r8 R i/ j1 K- F5 Q6 v: E 《财经》杂志在京遭恶意清摊 多处报摊杂志被“包圆儿”主编称因报道得罪相关公司记者询问多部门无人能管$ R' D ~3 b% i: ]3 r; i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疑因报道内幕交易牵涉到几家上市公司,昨天在中关村等地区被恶意清摊。
. @) \/ @& L: E5 B* s- O( |+ W 杂志社主编罗昌平称已经知晓是哪家公司所为,但该公司坚决否认。
. M& f$ [0 L) {' }6 U7 I 微博爆料
9 S7 l$ T4 W+ _+ y% Y 《财经》杂志被“抢”购
' G+ B9 u6 U+ c5 y* t. { 昨天上午11时许,《财经》杂志执行主编罗昌平在新浪微博中发文称,“最新一期《财经》在中关村、西直门等地被人恶意收购,多次补刊无济于事。”0 V( s; [( U; e' h, g; M* ]
罗昌平称,本期杂志中《隐庄肖时庆》一文报道证监会前官员受贿1546万元、内幕交易获利约1亿元,牵涉到六家上市公司,因此“相关公司安排人在报刊亭大举清购”。4 x3 Q' r- c O2 h
随后,《财经》杂志官方微博将该文中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全都列了出来,七家(比罗昌平微博多提及一家)上市公司分别是青岛金王、九芝堂、千金药业、亿城股份、太平洋证券、国元证券和国金证券。
# ?9 J# T8 }# ?4 ^% a& @ 实地走访0 y% ~% ~+ K+ J$ x" Q
中关村不见《财经》踪影
# k. U0 d9 u$ q+ ]8 D! W' \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中关村新东方总部、海淀图书城、科贸大厦、中科大厦、太平洋大厦、海龙大厦附近的十余家报刊亭,均没有买到最新一期的《财经》。
/ x8 e/ L1 C& ?9 }7 e2 m 据多家报刊亭老板介绍,报刊亭一次订购该杂志不到10本,平时一周左右卖完,但昨天上午到的货,下午1点到4点之间就被人一次性买走了。
2 A. L+ _. J* X+ P 报刊亭老板称,这些来收购的人都是一次性将所有《财经》买走,有的说是邮局的,有的说是杂志社的,还有的说自己是外地来的,但所有人都拒绝透露“包圆儿”的原因。
1 b1 X5 O6 ^2 m/ J7 y4 T 而在西直门一带,清购则没有这么严重,多数报摊上还都摆放着最新的《财经》杂志,购买很是轻松。 k& c) Q5 {! a5 w& W' d
记者调查
$ a n% |2 g* H9 _) [6 S 杂志社称已查明收购公司
( r. u* Z6 I- c( j& J 在记者调查中,罗昌平证实,微博确实是自己所发。
* _$ S9 g( X: n# O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至少是一家公司在恶意清购。”虽然不肯透露这家公司的名称,但罗昌平称,这家公司办公地点就在中关村和西直门附近,所以才会就近“收购”。$ p5 l7 ?1 q0 I
“除了清购以外,目前杂志社还没有受到任何压力。”罗昌平称,这种行为基本无用,“我们有网络版,这个是不会被删除的。”$ d9 L$ [# X3 o
记者在网上搜索这七家上市公司后发现,办公地点在中关村以及西直门附近的只有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不止在中关村有营业部,总部在西直门。9 W) H# X' s2 D% q0 Q
但当记者向该公司求证时,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证财经总经理胡女士立刻进行了调查,随后回应称,“经查公司没有做出过该行为。”
+ s% \ V& h. F! ]8 ^$ \ “这种行为就是掩耳盗铃。”胡女士称,“公司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针对清购原因,胡女士表示,“公司与肖时庆没有关系,所以没有必要这样做。”! h4 W; i q* Q- t; D. ?! o
相关说法
5 Y- n6 D' {' c4 l" O( n( p 无相关规定难界定“恶意”+ z) Y+ h) W& D9 H: E( k
在百度输入“恶意抢购报纸杂志”,记者至少找到了90多条全国各地的类似新闻。本报自成立以来也曾经数次遭遇过被采访对象的恶意抢购。
: _8 X7 U: ~2 {" R) |9 E1 k 记者随后向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咨询,但对于这种恶意抢购行为,目前相关部门称还没有明确规定。“买一百本和买一本一样,都只能界定为消费者,我们无权处理。”出版局工作人员说。" V2 r+ _8 V% d* P
专家点评% r; a7 B7 i+ p, b2 {+ J$ k, L
是对报刊和读者双重权利的侵犯
& d4 ^8 _. T8 j* @$ j& h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这种恶意抢购行为不但侵犯了报刊的监督权和发行权,还侵犯了读者的报刊选择权和新闻知情权,是对媒体与读者双重权利的侵犯。
7 R/ _; @9 Z) o3 V 但由于这类事件一般属于偶然和突发事件,同时实际操作中也很难取证,所以我国目前没有相关法律对其进行界定和规范,而国外也很少有先例可以借鉴。
H0 d( x$ E$ I7 G 现在仅能够借助媒体的多元化来对抗这种对公共舆论的侵犯,例如发布网络信息等。实际上这种抢购方式其实是弄巧成拙,不但不能制止消息的散播,反而还起了推动和加速作用。
$ \. {1 q5 N% W8 o. L 文/记者 王祎 实习生 孟妍! L( P6 s* h- u' ?4 n+ a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j# f! w: @- _, A( @
@& w+ w2 T- s% _6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