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09年中国南方多省遭暴雨洪涝灾害,看着电视上的新闻报道,成都初三女孩王紫产生了想法:“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7月,她和另一名同学刘益志开始了他们的探索。经过8个月反复的实验和查缺补漏,他们终于探索出了一种抗洪救灾专用饮用水的“生物絮凝剂生产方法”。
$ O6 x0 u. H V- o8 u( S" w: t2 C8 a- A! u4 T, [& t
昨日上午,她也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到科技创新大赛现场,并作为成都七中11个参赛项目之一。
( @8 v) x/ D( a# Z3 ]5 u: W6 f4 a. }+ D
现场展示物美价廉发明受追捧0 {0 R" S8 Z+ h8 W! l% I
F/ [- l& W. i0 w6 t- h “请看一下,这是我女儿他们开发出的,一种抗洪救灾专用饮用水的生物絮凝剂生产方法。”昨天上午9点,王紫的母亲袁波拿着一沓宣传单,对前来参观的老师和学生一边发,一边介绍说。2 R* I6 n; V+ u2 U0 Z$ i3 u
. r9 B9 ]6 I: r2 L7 P8 J6 h9 e, h% }
不一会儿,在他们的展区前面已经来了不少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一升水要加多少生物凝絮剂?”来自达州的李老师看着他们的作品,感兴趣地提起了问。“加入水的0.75%的制剂就可以了。”王紫迅速地回答了李老师的问题。“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褐球固氮菌来发挥主要作用?”1 a& h: v9 ?: z
& I& i6 X# j# e. _ “絮凝剂有效成分主要为多糖,而我们所用的褐球固氮菌无毒无害,而且生产成本低,符合低碳理念。”听完王紫的回答,李老师点了点头。! x, D {% a! g& k: V
' T) Q# D5 n. Q. F! U% N3 o 幕后故事失败20多次终于成功2 k6 g" l( V5 [7 c' \8 W; g
, X' o5 l: z, Z% X/ C3 ~5 k8 u) e “今天是星期六,天气晴。我们又到四川农业大学去做实验。一个实验要进行多次,一次一次的重复,真是很辛苦。”这是王紫写于2009年9月26日的日志。/ q' _+ o1 ~2 j+ T/ l
3 B1 `/ c" M6 E q: X( j 鉴于四川农业大学实验设备比较健全,从2009年假期开始,他们就开始到雅安四川农业大学做实验,每天早上7点就去雅安,晚上再回成都。“不觉得累,只是有时会遇到消毒没弄好这些问题,一个实验就得做上好多次。”王紫回忆说,在做培养基实验的时候,他们失败过20多次最终还是成功了。6 ^2 d9 C j2 @/ F0 d; x/ u
3 ^9 E% i, e5 F% m
“周末我们两个家的家长就轮流陪他们去。”袁波说,“看到他们都这么努力,我觉得我们家长的辛苦也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