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Q( F+ {# ^/ ^7 ^. p# I
8 ]% n" ~" c9 z$ B C 日本9级强震引发海啸,再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危机,成为全世界媒体关注的重要新闻,同样也成为中国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要新闻。在这其中,互联网首当其冲,直接扮演了中国社会舆论的重要反映者。, w0 H' c! i3 N D# A
从3月13日开始,以新浪微博为代表,日本9.0级地震一直占据着热门话题榜的榜首,其间在多个时段内虽有短时间变化,但是话题榜上的转载量和关注度仍然是最高的。. l" e" i$ D6 q" u% [ V0 g, P
中国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上的信息交流,成为观察中日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时刻。/ M+ V8 `& @9 A" }& a
公共外交至关重要
5 `* L4 N; D- Y1 G& x* A" F 在谈及中日关系时,中日双方的学者都非常重视彼此民意的形成。这种民意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a! ~- U1 \ ~: }; h) x# j
从根本上说,中日关系中的障碍,非常明显地集中在三个领域。
, W8 R2 X$ M/ l3 b 一是围绕历史问题发生的林林总总。日本少数政治人物和右翼团体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在侵华问题上中国公众长期对日本右翼舆论持警觉态度,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模糊性也一直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情感。. y9 B/ v& Q" c7 y' d4 [$ ]) g! c* j
二是中日同为亚洲国家,在地缘战略领域必然存在一定的摩擦。尤其是近年以来,在钓鱼岛、春晓油气田等问题上,甚至在中国军力发展和经济强盛的过程中,中日两国有一定的利益摩擦,也产生了不少争论。
$ \& _1 s/ H& ]: M4 S, c- \ 三是作为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两国在包括人权、宗教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在西藏、新疆等问题上,日本舆论中对中国的负面看法还不少。2 Q4 q" O# z' Z& J# u6 `3 E
这些问题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两国民众的情感层面。因此,在谈及中日关系时,中日双方的学者都非常重视彼此民意的形成。这种民意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社会舆论中长期的历史积累,它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情绪化的一面。
6 q1 Y* E0 U, r. \* H7 j9 ?/ ^ 例如在2010年底,日本内阁做的年度性“与外交相关的舆论调查”中,受访者中20%回答“对中国有好感”,77.4%表示“没好感”———这一比例是1986年以来最高的。
4 d$ x/ c3 j) l 但是与此同时,中日之间的经贸、人员往来都在不断增加。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K2 T, W, Z8 ]* ~1 H! P 另一方面,民意的形成也与媒体长期报道有关。在中日关系上,两国媒体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两国媒体关注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突发事件,多于长期交往,也形成了舆论上的压力。这些突发事件的报道,直接影响中日两国民众中的相互印象。
g" X8 H3 w# [$ R% D$ w6 z. U: g$ H, r 在21世纪初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小泉纯一郎对华采取相对强硬的政策,并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在中国的舆论中日本形象有较大的下滑。而在2005年之后,由于“毒饺子”事件,中日油气田争端以及2010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等,日本舆论对华态度也有明显下滑。
9 v* Q2 r4 x4 o& r2 N' S 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舆论外化,更代表着一国形象在对象国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日之间的公共外交尤为明显。它不一定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而向好,但是在中日关系出现负面影响时,一定会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v$ ]9 D- W @
突发自然危机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契机5 [; E. Z @! J, G' z) \
中国民众更理性地区分历史问题和现实危机,更理性地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民众。
6 }/ ~! [$ P$ t! C& u# X 自然危机推动公共外交的改善,在国家关系上并非没有先例。
# a& R5 A& b [4 m 在智利圣何塞铜矿的矿难发生后,由于智利矿井下有一名玻利维亚籍的矿工,玻利维亚的媒体和舆论对救援关注度比较高,报道也相对正面,使得这两个在政治关系上屡有摩擦的国家找到了改善关系的契机。6 \4 B% m1 P6 C" B$ D/ W! H/ N& l
此次强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爆发后,中国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以及中国网民的网络讨论,形成了一种相对积极的公共外交氛围。9 j$ ?* y! t2 v2 q7 |
从目前来看,这种氛围对中日两国民间舆论和彼此看法还是积极影响更多一些。
, L3 b6 C1 k0 |, T5 v+ f @; a3 Y 这种公共外交领域的改善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当然是日本舆论和日本媒体对中国网络的关注。
/ W- l# m% ?# A 从短期来看,这种关注还没有来得及体现出来。因为在灾难报道中,本国媒体与舆论首先关注的是灾情发展情况和自身的安危。但是从中长期来说,外围舆论的看法和国外救援队的参与,还是会登上日本媒体,进入日本舆论,成为评估震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报道一旦增加,会对中日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 Z+ v8 g! y6 h7 T
其实更重要的是我国网民认知的变化。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本国民众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观。一个国际意识强的民族,其公共外交的发达程度往往比较高。. ?. k, z* G+ X$ j
比如在日本强震刚刚发生的时候,在微博上有一些网友发出了“老天惩罚日本”的感慨,但是更多的微博发言在表达悲伤和同情。到了6天之后,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看到一种复杂心理的表现,比如有微博网友说:“提到日本地震,当初我听到这个消息,心想让他们也尝点苦头。但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很快被另一种声音所淹没,顿觉刚才的想法太黑暗了,还是为他们祈福吧。”7 Q' {4 o. E0 f* K
这种认知上的变化,在不少微博中都有体现。中国民众更理性地区分历史问题和现实危机,更理性地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民众。
6 I- D% u9 S- T% k 好的公共外交,往往就是不同国家之间找到相似性的过程。中日之间也不例外。! l0 s7 H7 ~4 y' }1 |; D7 C$ n! x
一方面,这种舆论基础的变化,会影响到中日公共外交的“话题意识”,使得两国民间容易找到超越分歧的共同话题,寻找共同结论的能力就更强。1 ]) u. F2 z9 O' M- @
另一方面,因为自然危机的背后,往往有超越地区利益的共同诉求。人们对于生命的守护,对安宁环境的期待,和对真诚互助的感谢,也是超越国界的。0 A( n7 t7 [" U1 R' v& p
这些都是公共外交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基础。在突发事件中,中日两国民众在情感上容易取得共识,因此也更有提升的空间。6 `. H- j, ]( c6 s6 \) n
中日公共外交仍需解决长期命题5 S# N1 l4 H* e6 {; P$ D+ X
中日之间需要更多的历史契机进行深入的公众对话,更希望有超越危机之外的长期对话。: X9 n( k4 I4 `- d: g* y- i
短时间来说,危机对中日两国公共外交产生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在此次强震和次生灾害发生后,中国舆论和中国政府的救援协助都会改变一些日本民众对华的看法,这是显而易见的。
6 }1 L2 `- ]: T 例如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日本的救助工作,在当地民众中引起了好感,不少民众对救援队员致谢鞠躬,甚至以简单的汉语表达,这都是直接的公共外交效果。- \7 K" S4 |& d
然而值得进一步观察的是,这种公共外交的变化是否能形成持续效应。: ]2 r3 r# W* ~- ~3 m# @+ o
在公共外交的历史上,短期危机会快速提升,但是中长期关系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
6 U8 |; j s1 D# x8 G 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之后,日本救援队向中国遇难者致哀的照片感动了许多中国人,也的确引发了国人的思考。但这之后去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重新加剧两国民众中对彼此的负面看法。1 j4 a' F: D. K! I' O6 T0 N8 R% L* Q
公共外交看似好也突发事件,坏也突发事件,实际上仍然是两国关系的三大基础在起作用。因此,如何在中日中长期的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力,仍然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4 E9 f* D% V4 m, K& ? 中日关系有许多特殊性,这是一种建立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现实国际关系,在国与国之间很难找到可效法之处。
% R3 B" P9 c5 X+ C 由于历史积怨较深,中日之间的积极舆论基础比较薄弱;而又因为现实问题存在,历史和现实积累出来的矛盾就更相对集中。这些恐怕不能通过一次危机的公共外交工作发生彻底扭转。
9 c8 t4 k# t3 B* K% s2 X" e- A 唯一能够肯定的是,中日之间需要更多的历史契机进行深入的公众对话。更希望超越危机之外的长期对话,在公共外交中真正有所突破。
' A/ U; B: F/ ]0 ?3 p! i ■ 微博; D6 r F3 Q" u. d
零弦:在灾难面前,有的是身为人类的平等,没有民族的偏见。日本加油!也请一些人不要以偏概全。我们并没有忘记历史,而是懂得怜惜生命。 4 H9 S4 t" S$ h( y5 b0 S% m/ a K1 }
盖彦成律师:我同情日本,我认为应尽最大的努力向日本施以援手,既基于道义,也基于长期利益,不要丢掉与日本民众改善关系的机会,不要被仇恨迷住双眼而放弃相互了解的机会。 * Z" e8 \5 ~" m- V- C1 s
随枫月:日本大地震,很多网友很开心。我觉得很心痛,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学会包容和谅解。在大自然灾难中,人不可能去控制,仇恨可以化解。曾经我为汶川、玉树流过泪。现在我为日本人民祈福,希望他们尽快建立自己的家园,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村。
" @% F* c4 @4 d* G @财经时评:记住这位普通的日本人!地震发生后,是他,挽救了20名中国研修生。当佐藤充再次冲回宿舍楼试图找寻自己的妻女时,海啸来了,佐藤充再也没能跑出来,而他的妻女到现在也下落不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祝他的妻女平安!感谢您,尊敬的佐藤充先生。
8 j! f. d. G0 Y0 C □周庆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 u& z# N% r, d$ h% L0 E# Y9 V r+ r3 ^ F: T5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