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广告投放 虚位以待【阿里云】2核2G云新老同享 99元/年,续费同价做网站就用糖果主机-sugarhosts.comJtti.com-新加坡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服务器
查看: 172|回复: 0

专业人士谈动车事故:黄金72小时不应放弃搜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 年 7 月 27 日 19: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T/ D, z) Q2 X  Q' L  s
3 ]9 k2 K4 ?2 `( {8 }& K
3 g" K) e/ }4 z7 i' H2 F#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I) p7 i* y% l( m  24日下午,搜救人员在对高架桥上的车厢进行搜救时,发现了一名生还女童,此前,已宣布无生命迹象。陶玉其 摄* v0 @; T$ V6 H3 t* m0 _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搜救工作虽已结束,但是在搜救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仍然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事故发生仅数小时、离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还很遥远的时候,就宣布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挖掘机等设备进场,开始对受损车厢破拆。救援人员在清理最后一个、也是挤压最严重的车厢时,发现了幸存者小伊伊。
5 Z/ c  R1 N0 I5 ]  在专家看来,这些不仅仅是搜救的技术问题,还有相关部门急于恢复通车的心态,此外还体现了我国消防搜救工作的非专业化弊端。7 E% T. ^- {3 R+ @' S
  1问
+ ~- f2 j9 l8 X- k4 r" H  为何放弃救援却发现幸存者, d* I* ^5 E2 B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彭碧波认为搜救工作有失误& E! w4 x: h0 S$ F/ V! y
  【事件】
' p, W, b  B* k! r9 b  温州事故在指挥部宣布已没有生命迹象、宣布搜救基本结束之后,2岁半的女孩伊伊获救。此前负责救援的温州特警队长邵曳戎曾收到指令,将车厢吊起来,放到桥下来清理。是邵曳戎坚持原地清理,才使小伊伊获得救援。事后,铁道部发言人称伊伊获救是个“奇迹”。, l' n. o4 N# s
  有多名亲人在事故中遇难的绍兴人杨峰说,就在现场救援人员宣布车厢内没有生命迹象后,仍然找到了一名生还的小女孩。如果当时继续抢救,他的妻子或者其他乘客,是不是还有可能生还?杨峰亲属说,可以不要赔偿,但要求将事实全部还原,给他们一个说法。+ ~# E% K. z2 L1 K* d& K
  “这是搜救工作的失误。”彭碧波称,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是72小时。针对有外伤的情况,专业人士认为48小时内存活率最高,24小时内存活率高达90%以上。过72小时,存活率降到20%以下。这次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弃了救援。
$ v8 a1 L' j( |5 U  “感觉这次救援很仓促。”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说,搜救还不到24小时就放弃了,并且对外宣称没有了生命迹象,“这不符合救援规则。”远山称,现场这么多救援人员,48小时可以完成全面搜索。然而,在宣布搜救结束后,还有女童被发现生还,“这体现出搜救的不专业,处理得非常仓促”。5 w( U! u! ~* p) d3 w! b3 B. y- `
  彭碧波进一步介绍称,可以将事故分成四类,第一类是自然灾害,第二类是生产事故,第三类是安全事件,第四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动车追尾属于生产事故。在生产事故中,救援人员凭借视触、感听,5秒钟就可以判断某个搜救点有无生命迹象,受伤轻重以及抢救程序。
/ L2 Y: X; }, N$ l/ P: p: a0 j9 t. q  彭碧波称,正常情况下,要对搜救区域划成几块,分给专门的救援人员,他们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每一个伤员都不被漏过。0 p% E# B' h: I. K
  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学院助理教授麻庭光则认为,之所以早早结束搜救,处理现场,“是希望早日恢复通车,所以放弃了搜救。”7 q1 i" D8 r. `1 A
  2问: r1 X& D) Q* ~# P4 o
  生命迹象判断能否靠探测仪
5 ^/ [/ L) J' A' y8 E! z& K) F- f  专家认为生命探测仪不适合追尾事故搜救,不能作为最终搜救结果依据3 {( J3 M; q% T+ \# \9 d, X
  【事件】& u9 [% m( j% w: y( Q* o
  24日晨,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当天6时许开始,生命探测仪显示可探测到的伤员已基本救出。随后,10辆挖掘机进入现场,对受损车厢进行破拆。10时许,几十名消防人员陆续进入,随后切割机、起重机也跟进来,加快对车厢的处理速度。  I6 W) v: U, {8 n, c4 |6 T6 Y4 V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彭碧波称,生命探测仪是在地震环境下,对压在废墟下的生命进行检测,能探测到人体微弱的心跳。而在动车追尾事故中,并没有废墟,伤员就在车厢内,就在抢救人员的眼皮底下,并不需要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等设备。+ A3 ?$ u/ j! ^) d
  作为国内首家注册成功的民间救援队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称,生命探测仪并不适合用在这次事故的救援中。生命探测仪对周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比如雷达探测仪很容易受到手机的蓝牙功能影响,声波探测仪工作时会受到现场的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的影响,这样使用效果不好,造成探测的偏差。4 ^* F7 ^7 E4 p4 X, d, n! B, _
  远山介绍,此前的地震救援中证明,生命探测仪效果并不理想,测出废墟中有生命迹象,但实际只是一只老鼠,救援人员并不能对探测仪过于依赖,更不能以此作为最终的探测结果。
7 [( j# l. q! Y  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学院助理教授麻庭光也同意两名专业人士的观点。昨天,在做客科学网时他分析,生命探测器在普通环境下用还行,但是在高磁场或高电场的环境会受到干扰,探测有困难。比如说这次的搜索对象是车厢,有的地方具备屏蔽功能,所以探测不到生命迹象是有可能的。- l  v5 |0 r- R! L5 q
  对此,远山认为,根据经验,在温州动车事故现场,最好的搜救方式是人找人,“这样能救出更多的人。”远山称,现在火车实行实名制,事发之后,抢救人员应该根据名单清点人数。按照名单找人,方法很简单,信息排查,用人去寻找。在狭窄的空间,可以利用搜救犬去搜查,搜救犬的灵敏度要比仪器高很多。! ~/ i  f# C0 R) Y5 R5 c# @+ y
  3问' \! V) B5 v6 O4 |6 @- z
  为何急于处理事故车厢车头3 U, b; b8 H: w. G) u
  专家称,分解车身会影响事故原因和责任判定;搜救结束后,应仔细清理现场8 f$ ?( R4 v3 x4 g" C3 n
  【事件】
" {5 x) g6 I" G  [% L  此前,针对网上“动车车体被掩埋是为掩盖证据”的质疑,24日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解释称:“把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的。”' M, i, e% ]" i2 a0 _
  25日晚,挖掘机进场对事故列车进行了拆解,事故车辆移送至温州西站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6 G& v9 o* N& v% s7 v7 H6 I9 |  对于出事列车此前曾被掩埋,之后又被分解的做法,昨天多名参与中国科学网访谈的专家均表示,这样会影响到事故原因和责任的判定。麻庭光表示,虽然对车辆的处理目前不清楚细节,但是,这么快处理车厢车头,可能是有些东西不想别人知道。
9 c" W6 T; a6 q& I/ p1 [  远山称,搜救结束后,相关部门完全有时间可以慢慢清理现场,并对相关车厢仔细检查。但事实并非如此。
) g( U6 {2 F  i! W: [  ■ 专家观点8 W9 _$ q1 ^8 l* Y
  “救援队伍不是职业水平”
1 z. y6 ^- N( Z! ~  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学院助理教授麻庭光认为,这次救援体现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跟国家消防制度设计的先天不足有关。直接参与救援的队伍,都不是职业水平。我国除了香港和台湾,没有全职的消防队伍。国内消防工作是非职业化的,所有消防工作者都是非职业的(或者说临时性的),所有的救援工作都是业余的,他们的主要职业是军人(或武警),其次才是技术工作,所以他们首先考虑要执行命令。非职业化的消防和救援工作者,无法得到长期的培训和教育,很难和国外终身积累的同行相比。- O& Y" l% V  s% Q& I; g3 @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超 刘春瑞
# h: t: M4 q  k- z8 W; y& f.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l' r: J% `* ^

8 q4 c, z4 `% m: Y/ \
Jgwy.Com - Free Web Hosting Guide & Directory In China since 2001! Jgwy.Net-Jglt.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金光论坛

GMT+8, 2025 年 2 月 12 日 21:41 , Processed in 0.0974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