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c$ {) D2 v$ O" N. g! f
2 j( p. N# ?; L( i" T% N6 z
/ M' K1 [* Q% x9 T" D* \# {0 L 前日,北京陶然亭地铁站附近,市政工人在排水井旁值守。当日下午,北京遭百年一遇的暴雨天气。城区部分路段因路面积水导致交通瘫痪。新华社发# I. l+ _- E8 j8 `
. ^) T0 {. Y& @- w前晚,莲花桥附近道路被雨水淹没,行人寸步难行。新华社发
, J, y# T9 b. ?/ ^/ j 前日傍晚,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雨,导致北京多处路段积水,交通几近瘫痪。
3 D0 `" \/ H7 \% J' M3 G$ n 灾害降临的同时,针对“排水系统为何不畅”、“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U8 |5 @( o3 n5 K: N9 Z) a3 C “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排水系统达到什么标准才合适?北京城的排水能力究竟是高是低?- O# Z+ r; ?5 k; [- |
在抵御并反思灾害的同时,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者也在接受着拷问。
6 n: f7 | @$ R% a( F 徐咏梅 北京市规划委基础设施二处副处长
$ @1 l9 O+ U6 t. D% ]; V 段昌和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师; u6 H2 K: P$ k9 X# ~* ?
一般地区标准“1至3年”
4 h1 F- _& H2 _- [5 S9 S. O" @$ d" D 新京报:很多声音说,北京一下雨,排水不畅导致积水严重、交通瘫痪,都是因为城市规划做的不好。
- f8 v+ x" B3 R& m2 k- B+ W4 z6 L 徐咏梅:昨天那场雨百年一遇,对于现在北京的排水管网、泵站标准来说,的确承受不了。排水系统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雨水收集、管道以及下游河道、排水泵站,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问题。8 _; Q; H6 @6 w$ @% ]
另外,还有规划标准。如果仅靠规划建设解决昨天那场暴雨排水,上面说到的排水系统都要按百年一遇的标准去实施,首先就不符合建设部的标准。任何的事情都不能按最极限情况来做。
) [6 p V1 h$ N. l8 }; u! r7 o( I 规划不是万能的,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没规划又不行,规划要确定一个基本的标准。
$ x/ M* g" l9 x 新京报:北京目前排水标准是怎么样的?
) }$ a+ I ^1 G 段昌和:东、西护城河、天安门广场、奥林匹克中心等是按十年一遇的标准做的。前三门大街等区域是5年,城市主干路、环路、高速路、CBD、中关村等区域都是3年。过去的标准都是1年。5 X5 \1 ?* U# w# G2 r
住建部发布过相关标准,一般地区是1到3年,重要地区是3到5年。另外,立交泵站抽排能力都提高到5年一遇的标准,很多泵站已经改造完。今后凡是新建项目都是按照3年一遇的标准实施。
3 _, d8 D% t% }* O( u. d 新京报:为什么当初不提高排水标准,比如都是十年?
2 g6 S5 y: d! r( ~ 段昌和:就算是十年一遇的管道也承受不了昨天那场雨。不是说降了百年一遇的暴雨,就要去按百年一遇的标准去修管道,以前可能是一根直径一米的管,百年一遇的管道估计得建一个房子那么大,马路下面也装不下。
H$ z N. e& t# K; N 徐咏梅:北京的降雨常见的还是一年一遇的,昨天那样的暴雨相对来说少,可能几年才一次,但一次就很致命。所以这是一个矛盾,标准到底是按照最大的做,还是按平均的做。但是要考虑到管道标准和投资有着直接关系,要是都做成10年一遇的标准,投资是承受不起的,建设空间也是问题。
7 T9 e( ]2 s: Z/ B2 S1 W; A. B 不挖河道雨水无处可逃- W9 V( a! N& ^9 E9 E8 p; J
新京报:北京有很多积水点,如何进行治理?9 |& ~* _$ J! W1 l
徐咏梅:市防汛办每年都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解决积水点。今年要改造49处积水点,要求6月1日汛前完工,去年的58处积水点已经都解决了,前年也有一批。
! d5 G; Z/ C. x' r2 H& Q 积水点改造有点像头疼医头,哪出问题了就把精力搁在哪儿。但实际上,还得从面上考虑,如果都提高到3年的标准,大部分雨都没问题。
% F* S( M$ M- ^- g- q c 新京报:有些积水点治理完还是积水严重。
7 m' T4 \9 n/ i; |; P* A D 徐咏梅:除去昨日暴雨引起的积水,如果一般时候下雨也积水的话,就是系统不完善,如下游河道出了问题,或者系统中的某段管线不完备,所以改造也包括疏挖下游,水下来了得有地方排。 A: t3 v6 ~ l+ F! i
段昌和:降雨后,雨水口专门收集,再排到马路下面的管道,管道从头往下,一头高一头低,低的接到河道,而且是一头小,后面越来越大,逐渐汇集起来排到河道了。
3 s* _6 t- V* V* r) x% T 雨水从雨水口,到雨水管道,再到河道,这3个要素都不能有问题。
* p* |3 s' X ]! z0 S 新京报:排水3个要素中哪方面的问题比较大?' E4 X. A. `: ^7 z! y
段昌和:河道的问题前几年就比较突出,作为系统来说,河道不挖,上面做的再好也没用。比如马草河治理前,南四环那块经常积水,现在马草河的下段已经疏挖了。8 [5 r. a0 x( H9 \; d% C! M( N7 K
徐咏梅:雨水最终要排到河道。由于城市在扩大,以前都是土地,下的雨水直接渗下去了,现在土地铺装了,河道也要增大过水能力,但现在有些河道没有完全按照规划的标准完善。
8 A- o- F$ d3 ]% | 很多积水点的问题往往是建设时序不搭,比如管道改造了,泵站也修了,但因为河道没挖,雨水还是下不去。$ r2 F2 \! Y/ } W3 x
新京报:针对河道淤积的问题如何解决?8 x: a0 f+ Q* D7 T
徐咏梅:目前河道已有规划,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
& b0 Z2 w* y0 `2 n) m 关于河道的宽度、位置都有规划。个别的河道因为拆迁等原因还没有按规划实施,十二五已经列了很多项目,正在陆续完善。今年丰草河疏挖也要开工。6 j8 n, n" d: S& B c9 M& K
做雨洪蓄水为河道减压
% N& n& ^: P# i4 ~! ~) x 新京报:北京的雨水通过哪几个河道排走?
, [# z ^' q) T 段昌和:北边是清河,像中关村地区都往那里排。另一个是坝河,酒仙桥、东坝的雨水都走这里。还有就是通惠河水系,二环以里的水都往通惠河走。最后是凉水河。这4大水系的河道,基本按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修建。如果超过这个标准,也很难承受。
- c) C* M9 Z5 @/ a 新京报:国外一些城市建有下凹式绿地和蓄水池,除了回收利用,还可以减轻管道和河道的压力,北京是否考虑推行?
, _8 \/ r5 H/ y) j 徐咏梅:过去雨下来之后全都流走了,北京现在也考虑,在河道之外搞雨洪蓄水。采取渗透砖等方式,在人行道下面、小区绿地低洼处,把雨水存住。如果能好的利用起来,从源头上控制了,那么流到管道、排到河道的雨水也会减少,压力也会减小。6 |6 u5 f4 y1 r. m, r T+ G% T4 y
新京报: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会有什么对策?: o1 Y" M6 ^2 w! M. M0 l
段昌和:在暴雨成灾的情况下,除利用排水系统,还得靠排水集团和水务局下设的专门抢险队伍,弥补排水能力的不足。4 h# ~( o" P- M. O4 }4 g
徐咏梅:极端天气下,需加强预警,及时发布交通信息,便于市民判断,减少一部分出行,最终还是要减少损失。
# k8 m x& n) r) H J# H (注:城市排水标准是指市政工程标准,河道排水标准是指水利工程标准。)
+ c' d! N; _4 g! u+ H. }. l T 本报记者 汤旸
0 F* m0 X0 u4 E5 l) m) e$ B ■ 质疑
7 o0 O5 f: U3 O, S) Z! O 标准太低危及城市安全
8 h" B! F& M4 @6 @; ? 针对“北京城市排水能力是1至3年一遇洪水”的说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这个标准太低,给城市安全带来的风险很大。( \/ c( }4 c8 [* H4 C+ e% Y
杨保军说,造成北京设计标准偏低的原因,一是多年来北京担心的不是涝,而是旱;二是标准提高,势必引起财政投入的加大,当初北京在设计方案时,财力远不及现在雄厚;三是城市建设中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过于注重地表。% B' g. r/ ~# U8 S
杨保军说,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应该是适度超前,但不能过度超前。如果排污管径过大,长期达不到流量,流速较慢,容易造成沉淀,运行维护的问题也很多。“地下管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全部改变非常困难,基本不可能做到。”他说,从北京情况看,现有标准已经可能危及城市安全,需要全面审视和评估,然后进行修正。0 n. P6 s' J: B: t1 p! l
杨保军建议,今后新建管网要全面提高标准,在排该区域积水的同时,还应该使其能够分担部分现有管网的压力。其次,对于一些重灾点要圈出来,挨个研究提出应对之策,一些改过的地方还逢雨就泡,这是决不能允许的。第三,三分在规划,七分在管理。北京被淹也存在树叶堵塞管道,水泵无法打开等问题。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不少见,“城市建设应当与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相匹配,不能盲目开发建设。绿地的生态防洪功能应该予以重视。”$ \% l j7 I4 P) h3 J
本报记者 蒋彦鑫& S; y5 I7 o9 T) K
■ 他山之石
) J m2 t) C3 ]2 `* w 扩管道建水池 雨水变废为宝
" b9 P) B' D0 r! P. {3 ^ 抵御降雨对城市的影响究竟有多难?什么样的方法能将降雨的影响减至最小?事实上,其他国家的城市如纽约和大阪,已经探索了很多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O# W+ g9 L' O5 {8 e
【美国】 免费发放家用储水罐4 ^6 o! Q) i! v. J2 R$ ^
纽约是国际性大都市,该市除了履行必要的法律规定外,还有一些特色的应对城市内涝的管理方案。; y2 d7 g9 ~1 j4 G/ y% U
纽约市的排水基本标准是5年一遇的规模,个别重要地区是10年一遇。
. E9 |9 X% U V8 Z 纽约会动用媒体和市民的力量来参与到城市排涝中来。今年4月,纽约市环保局向布鲁克林区、皇后区等地的市民,免费发放了1000多个居民家用的雨水收集储存罐。它不仅可以减少雨水进入下水道,还可以成为居民浇花的利用水源。
2 H, M5 B8 {9 k; A5 c 纽约环保局还专门有一个为期10年的投资战略,用18亿美元改造该市的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建设新的排水口,增大城市内部的排水效果。$ O h" z! g. e% }) J
【日本】 城市广建蓄水池2 [. J1 @6 H1 a. d' y) [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把城市防涝作为重要的课题,一是在城市地下广泛建立蓄水池,二是道路等市政设施的建筑材料,要有一定的透水性。
" l$ T4 ?+ b, P) s6 z% {, N 步行于东京、大阪等大城市街头,能发现很多见缝插针式的小型公园、绿地和广场,有的只在两楼之间,有的在车行道中央。平时它们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在降雨时就发挥了集水和排水的功能。9 D6 v7 a7 Y( H- d6 n
为了更好地收集雨水,这些绿地、广场和楼间空地的建筑方式,通常采用“沉降式”,比周围的地面低半米到1米左右。
9 {/ n- }4 K$ L) b$ W 此外,在停车场、人行道等处,广泛采用透水性材料,使这些建筑平面具有防涝功能,遇到降雨可以迅速将雨水渗透到内层。
" O& F& `2 M4 h- A+ p+ ^' d2 l! Z s 【日本】 排水管道直径达12米% j M& b9 H) E" k$ D0 Q
除了加强蓄水和渗水之外,排水是应对城市内涝的当务之急。因此日本各个城市在发展中,都非常重视下水管道的建设。
' y6 P8 l- X" l- U) j$ q0 s) x; j, @ 在大阪,直径最宽的下水道约12米,深埋在地下,几乎能应付任何类型的降雨。
- H9 Z }. H4 |+ P) p& V9 F$ f* b 大阪的下水道主要是合流式下水道,即雨水和生活污水共用一个下水道。这种下水道虽然能减少投入,更快地进行排水处理,但一旦降雨量大,下水道的承受能力将成为问题,正因如此,未来大阪也计划推行分流式下水道。- U3 P8 L" H! {/ C3 ^( n0 L
本报记者 张乐8 w+ q7 {2 @. d4 K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W3 c) a9 x( b
3 ?: O9 \) l! R8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