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 T: t! k0 K. y9 ]% D0 x/ |, u$ K& w1 p$ X: P+ U
如果你只知道日剧、韩剧、美剧,而不知道泰剧,那么你就不能算是赶得上潮流的电视剧达人。眼下,很多电视频道晚间10点之后的电视剧版块,吹的都是“泰国风”,知名视频网站也纷纷开辟“泰剧频道”。昨天揭幕的第17届上海电视节国际影视节目市场上,泰剧热潮更是来势汹汹。泰剧推荐会是市场里唯一以“出品国”划分的主题活动,而且一办就是2场。手握6部泰剧的华策公司,也成了备受关注的热门卖方。而在展会现场,不仅有参展商布置出“泰剧墙”,还有泰国明星做客直播间,和中国粉丝对话。即将开幕的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将首次举办泰国电影周。
& k# M% w4 Z/ d1 h$ F& f4 E 有人说泰国影视剧是一块“视觉文化新大陆”。不过,多看几部泰剧,就不难发现,很多泰剧的内容无外乎是家族恩怨背景下的三角恋。挤掉了韩剧、日剧,泰剧这个“纠结”的“视觉文化新大陆”,能坐稳引进剧之王的位子?8 X2 y+ t% V# R# B4 k
景美人美,视觉很精致
& c6 s7 V9 B0 r0 ^0 o# ` 尽管上海电视节第一次迎来泰国明星,但是对于很多中国观众而言,泰剧并不陌生。即将在某卫视开播的泰剧《花环夫人》主角Aom、Captain和Pang,刚一落座电视节国际影视市场的网络直播间,就收到了来自中国观众的网络问候。没有中文译名的名字发音拗口,粉丝叫起来不仅准确还很亲热,泰剧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R0 ?- W6 b. G. s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泰剧在中国荧屏最初露脸,是七八年前的事情。2003年,央视电视剧频道开播《俏女佣》,次年湖南卫视播出《出逃的公主》。不过,当时并没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直到2009年安徽卫视播出《天使之争》,接着《明天我依然爱你》、《丘比特的圈套》等多部引进泰剧集体“发力”,才引发了眼下国内泰剧热潮。今年,安徽卫视引进了8部泰剧,浙江华策影视则引进6部。泰剧在国内影视剧市场,已经从“零售”转向“批发”。3 Z, |% Y/ D5 g* |# j) J* L, H5 r
泰国驻沪总领馆文化处,不久前通过微博发起了“泰剧为何打动你”调查。调查中,参与评论的网友总结称,泰剧蓝天白云景美,帅哥靓妹养眼,视觉很享受。琼瑶式的故事方式,也很对中国观众的胃口。同时有媒体报道称,针对日韩美泰电视剧的网络调查中,泰剧获得8000多张选票,而曾经风靡中国的日剧、韩剧加起来只有不到2000张选票。
; p5 d& _2 m$ K 一位电视剧发行人告诉记者,泰剧学到了韩剧的精致,也学到了美剧的叙事,加上主角阳光靓丽的面孔,的确让人很多中国观众眼前一亮。泰剧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框架,也很符合中国传统苦尽甘来大团圆的审美习惯。
; Q# W, a* M. {! O0 O$ t- d “不可替代性”有待开掘 }) Z# U( |' F+ M
不过,在有评论称泰剧超越韩剧走红中国的同时,泰剧至今没有一部作品像《大长今》那样在中国家喻户晓,也说明正在被消费热潮拉动的泰剧引进热,需要警惕泰剧热或许会昙花一现。就连泰剧明星Bie也对中国媒体坦言,泰剧剧情靠男女之间的“羡慕嫉妒恨”推动,要么是两女争一男,要么两男争一女,人物关系“纠结”,但太多雷同。: M- D A2 O( s4 _, B1 f3 V a
“泰剧眼下的热潮,和泰国影视业的工业强势有关。同时,因为目前尚处于引进初期,泰剧的开价不高,所以相对而言泰剧性价比很高。”一位在影视节目市场翻看泰剧广告的视频网站购片人告诉记者,泰剧引进多了,也被不少观众看出了“破绽”:泰剧的表演都比较“过”,用一些观众的话形容,演员“很咆哮”。剧中有个反派的配角也是“必须的”,为争夺恋人出现的假装病、真绝症,或者车祸、绑架等情节,在泰剧中也很常见,甲剧和乙剧的区别也只是排列组合的不同。
0 W0 A* B) y! } 反观1996年,韩剧《爱情是什么》在央视首播时,主力收视对象是40岁以上的观众。后来的《大长今》、《蓝色生死恋》、《回家的诱惑》等韩剧,故事内容和叙事风格涉及古装、偶像,悬念、励志。在差异中渗透文化,然后再覆盖不同的收视人群,是韩剧跨文化营销的成功策略。而目前引进的泰剧,剧情大多“纠结”于恋爱关系,风格也是单一的偶像路线。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针对“80后”“90后”观众的“点射”。一旦观众人群喜新厌旧,泰剧遭遇审美疲劳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如果说韩剧日剧大多是有文化特色的‘韩国烧烤’和‘日本料理’,那么目前引进的泰剧,大部分都是好看的‘冰激凌’,充其量是米仁冰激凌,谈不上什么风格特色。”一位制片人说,假如只有“视觉文化新大陆”的偶像剧,泰剧就缺乏了“不可替代性”。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产品而言,不可替代性才是面对市场竞争的“终极武器”。% b, N$ K+ C. Q
本报记者 王磊7 Y6 n) d& t+ ]5 @2 r% X' ?
(责编: sunny)% s# [; `, T" E4 h% S" W3 R4 I
1 n+ L ]: C% n0 E- ?& x) K;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