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3 |# v+ w- e4 O9 v1 c5 s: h" P5 [7 I
连续的旱情让尘封已久的西线调水思路重新提上议程。 n/ A9 a' I3 A; e+ M
6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西线调水思路。: c! u% P/ D4 f( R h
使西北气候变湿润
# m3 w2 J j7 ?! G 在当日下午科学媒介中心举办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王光谦说:“原来以为这是50年之后的事,现在却有必要着手考虑了。”7 J B' s3 D1 o' `& n4 W% B% `3 i
为何要西线调水,王光谦解释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用水量大增。由于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荒漠化严重,长江、黄河上游来水也日益减少。另外,多地大量开采地下水,如今,北至哈尔滨,西到乌鲁木齐,东达上海,南到海口,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因超采地下水而出现地下漏斗。“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而西南等地区的丰富水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王光谦说。) T' H+ d" U9 P5 W& p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江水在我国境内开发利用很少,大部分都流到境外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3 k: k8 g% Q. M, J/ z
专家预计,西线调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西北的沙漠,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土壤干旱变湿润,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 W3 _4 K8 A7 _" R
王光谦透露,他们提出了一套西线调水方案,计划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这个方案是可行的。”王光谦强调说。$ u' f9 ]3 e/ A7 y$ A1 p4 K
记者注意到,王光谦所说的西线调水方案与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内容有所不同。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的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的用水问题。不过,记者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具体方案仍未定稿。
, z: }. v3 n$ s# H. { 在3日的媒体座谈会上,王光谦透露,最早由民间水利专家郭开提出的“大西线”引水方案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大家听了之后都热血沸腾。”他说。
! C" H- D6 Y" h3 ]* u 郭开是“大西线”引水方案的首倡者。郭开告诉记者,“大西线”这个名称最初是为了区别于南水北调的西线方案,它的“大”就在于引雅鲁藏布江的水到大西北。
: g U' a9 J. c3 Z 早在1990年,郭开就提出了“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的设想。具体内容是:引雅鲁藏布江水,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过阿坝分水岭入黄河。计划年引水2006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
6 l; u2 G2 m2 C2 A+ l+ l7 B 郭开的方案提出以来,引发了巨大争议,赞同者众多,但反对者则认为其缺乏科学性,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多部门正抓紧调研' t( F& A! G: {. v
王光谦告诉记者,6月2日,一位原中央领导召集王光谦等人听取了有关西线调水的汇报,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西线调水到时间了”。8 _8 ~7 n: C( Y7 Q( l
记者注意到,有关西线调水的方案目前正在多个层面开展调研和论证。除了上述两个西线调水方案外,另有专家提出了“藏水北调”等多套方案,大意都是将青藏高原大量的水资源调往中国的西部、北部地区。! k' e/ ]7 D) D) @% c B F: f
据悉,目前王光谦等人率领的研究团队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正在组织专家开展西线调水的可行性研究。. z3 ^' W$ n1 v4 O! r" z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总工程师、西线调水项目设计总工程师景来红等人已经开展了西线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的调研,并取得初步成果。黄河水利委员会曾表示,西线调水方案从当地生态环境角度考虑,规划的下泄水量和调水量都是合适的。
1 F3 g2 D' k6 Z+ j% H- Z1 h) w 长期跟踪“大西线”引水方案的《西藏之水救中国》作者李伶告诉记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在采用“高性能计算机与数据模拟”方式,对“大西线”方案进行仿真模拟,以检验这一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G6 b0 K& |) B/ i “因为以前的三峡工程、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三大流域治理都是通过数据仿真模拟,用清晰逼真的三维动态图像,直观地证明了其可行性。”李伶说。(章轲)
5 Y) h# u( R5 @ R6 F e) T3 x( ~+ d.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 .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5 }, ?) I! r& q
. o6 j: B9 |) _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