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自称“网络围观爱好者”的李言一个都没错过。李言是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逛论坛、发帖,与网友讨论热点问题。现在,他已拥有国内多个知名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的账号,每天花在“网络围观”上的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上。& M" b* ^1 s5 [
6 D0 l+ E$ _' J" K( \% `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现象迅速流行起来。“网络围观”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渠道,对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5 [! a: `# X( ?$ V* |( m# i! H. b' }1 N2 v0 h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对175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确认现在“网络围观”现象普遍,其中,29.0%的人表示“非常普遍”。
. s7 ^# a( T3 r! k- H& R4 @' u9 T6 ~- x0 o* f
受访者中,“80后”占44.0%,“70后”占36.5%。88.7%的人表示自己参与过“网络围观”。8 o v7 a9 X1 o7 |+ y0 z# r d
$ c& j/ i( u( y9 ?7 d$ g7 i) \“网络围观”为何流行
, f. T) g9 D+ W" _9 j1 |
$ F! U0 D; L' D 李言告诉记者,对他来说,参与“网络围观”最主要的目的,是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发言的权利。在‘网络围观’时发帖、跟帖、转发,哪怕只回复一个‘顶’字,都是在发表意见,行使权利。” u$ J% C5 Q& [$ i5 e7 g# h
8 d* [9 A' z/ A D5 z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围观’的网友彼此陌生,许多平时不好说的话就能说出来,而且不用太担心后果。”李言说。6 D r# a2 s8 T' u# [
* D, i$ Q5 d" c8 z 但在北京市某事业单位员工陈丹看来,参与“网络围观”并没有太大意义。她认为,跟不跟帖、转不转发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起不到太大作用。多数“网络围观者”都是为了跟风、看热闹。“鲁迅曾说,很多国人喜欢伸长脖子看热闹,这种说法用在大多数‘网络围观者’身上也不为过。”: @' u- P7 \4 r5 H* \! a% u8 p
( A8 u, c+ W3 F: R }# i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网络围观”流行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是,“喜欢看热闹”(64.9%)和“表达意愿强烈”(62.0%)。其他原因还有:“从众心理驱使”(56.5%)、“好奇、八卦心理驱使”(54.4%)、“网络围观不需要负责任”(32.9%)等。( |3 E3 h3 n# t* \, l1 y/ ]
7 u A* ]# U$ D5 j# n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郭玉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本质上看,“网络围观”与人们在现实中进行的讨论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网络作为一个虚拟、快捷、广覆盖的平台,往往能使一些发生在小范围内的事件迅速得以广泛传播,最终可能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件。
/ y. j$ f0 g6 u; }; {
; v0 E# D1 C6 ^5 Q/ K# L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挺劭认为,当前许多“网络围观爱好者”将“围观”视为一种宣泄对现实世界不满的途径。“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现在能引起大范围‘围观’的,基本都是一些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主题相关的事件。可见,大多数‘网络围观者’指向的,其实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希望通过‘围观’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g- l2 ?! r& }1 t# V, O( N
* N% g( R4 {1 X- Q, u5 W. ^
68.0%的人建议加强网络立法
$ r" N& m0 J, @6 u9 |/ Y! t
7 Q: W) L/ l# N" S a6 M 自“网络围观”流行以来,社会上对其利弊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支持者认为,“网络围观”是民意的体现,能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甚至有人称“围观改变中国”;反对者则担心,“网络围观”可能成为散播虚假信息与不良情绪的平台,过度围观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一些“网络围观者”还容易被“五毛党”、“网络水军”利用。
( h+ y) K, y/ Y/ p, [+ y) l: {
# o m/ F: ? U# C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在“网络围观”的利弊观点上同样存在明显分歧。28.3%的人认为“网络围观”利大于弊,21.7%的人认为弊大于利,25.0%的人觉得利弊相当,另有24.9%的人表示“不好说”。
0 a) u, V8 _0 B! w5 q1 F+ M% ^6 e! r* U+ k8 x
具体而言,受访者认为“网络围观”可能带来的积极后果有:“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72.9%)、“给老百姓更多的说话机会”(57.1%)、“爱心传递式的围观可以集众多网友之力帮助他人”(45.5%)。
" I6 P |+ d# n- g* f% ]( G% p/ Y
3 r" E/ `# L9 O& [) m' F5 t 而“网络围观”的消极后果有:“容易被利用达到炒作目的”(73.0%)、“容易传播不良情绪”(50.4%)、“‘五毛党’众多,冒充公众意见”(36.7%)、“过度围观会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35.6%)。
) T9 _7 W+ w) x, K% g C4 ^- G* O
( Z6 V0 V- J& \5 U7 T- Z 郭玉锦认为,“网络围观”的积极意义明显,它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表达意见、参与公众事件的平台。但它也存在两大缺点,首先是在“网络围观”中,一些网友可能会比较情绪化,容易走极端;其次是部分“网络围观者”容易被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利用,产生虚假的民意。“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围观’进行一定的管理。”9 d& l2 |2 ^9 X/ d! V
& y) B$ w# A( b
他认为,对于“网络围观”,网站管理者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对于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网站管理者有警示、协助核实和澄清的义务。即使由于发帖量大等原因难以完全核实,网站管理者也应该在显眼的地方标出“请大家理性对待”之类的提示性语言,提醒网友理性“围观”。& f* o0 H; q" g. j( F9 o# {1 h
( b" u; k0 {% P' o3 B# s: G; I- y “管理好‘网络围观’的关键,在于让参与者了解事件真相,让他们在事实面前做出判断、发表观点。现在有很多个人或单位,一旦自己的事情被‘围观’,第一反应就是藏着掖着。 ‘围观者’的讨论就只能陷入猜测和想象之中,会比较情绪化,容易失控。”朱挺劭说。
: V& V% b u1 o6 ?9 @- H# t/ c7 q0 B+ J) p8 [6 @
郭玉锦也认为,对于被“围观”的事件,我们不应简单封杀,应积极对待,理性、客观地阐明事实。
( A% a8 v H+ [% i3 A
. s' a0 f- m6 P6 N 如何规范“网络围观”?调查中,有68.0%的人建议,“加强网络立法,区分正当‘围观’与不正当‘围观’”;63.0%的人表示要“增强公众教育”;59.1%的人提出要“严惩‘五毛党’,避免歪曲民意”;47.6%的人表示“网站应对不正当‘围观’负责”;45.0%的人表示“当事人应及时回应问题”。仅有8.7%的人觉得“网络围观”没有问题,不需要规范。( y, X" M: ]0 D' g, }9 K1 A
|
|